野球孩子最新預告
- Jun 10 Tue 2008 10:00
剪接台上與孩子們朝夕相處--敬堯
- Jun 08 Sun 2008 19:12
在攝影機身後的守候(下)--敬堯

鏡頭下的孩子,每個都獨一無二。大約兩年前,剛到花蓮富源接觸這群小孩時,老實說,我一個也認不得、記不住。記得那時候,為了儘快熟記每個人的模樣和名字,還特別隨身攜帶有大頭照的球員小本子,無時無刻地翻閱惦記,深怕自己無法融入小朋友的世界裡,無法和他們打成一片。現在,依靠著上百卷拍攝帶的剪接,和一年前和這群孩子朝夕相處的獨特回憶,他們的模樣、發生的趣事歷歷在目,每個孩子的每張臉孔也都格外地清晰。只是現在,他們早已不再是孩子,而是青澀的少年了。
就像活在每個人童年記憶裡的兒時玩伴,每個玩伴有各自不同的性格和趣事,每個也都獨一無二,富源的這群孩子也是一樣。身為隊長的「阿偉」,在鏡頭前,總帶著一份警覺和拘謹的神情,很多時候他是球隊的英雄人物、學弟的偶像,但他的形影卻也最為孤單。溪邊玩水的一個畫面,在童年接近尾聲時,唯一的一次,也是阿偉笑的最燦爛的一次。
「啟文」,最善良憨厚的孩子。他在鏡頭前最常出現的表情,就是因為疑惑不解而露出糾結的臉,不論是拍畢業照時出現〝毛毯〞;輔導課上〝不做鳥窩〞的鳥;全國賽場上的〝瞬息萬變〞,每每當啟文出現那張疑惑的臉時,好像在說:這個世界真是複雜。
「馬志恩」,黝黑的皮膚、紅紅的眼睛,帶著殺氣的神情,卻也是隊上最富正義感和責任心的孩子。我一直記得馬志恩媽媽說:馬志恩告訴她…如果打棒球怎麼樣了…他要把家裡裝潢裝潢…。簡單的一句話,卻是孩子滿滿的願望。
「凱文」,在鏡頭前最為自在的小孩,很無厘頭、也很直接,漂亮女生教他數學絕對敵不過一顆糖果來得吸引他。最愛唱歌、想當歌星的「阿貴」。還有最天真無邪的二軍學弟「張肇元&吳承穎」,在鏡頭前一絲不掛地跑馬拉松…。如果說這樣的描述不夠客觀,我承認,因為自己想透過鏡頭替這群孩子說說話,更因為自己有個簡單的心願:想讓這群被我們守候許久孩子的童年,讓更多人看見,讓更多人喜愛他們的每一張臉蛋。每個人的童年都是獨一無二,在這群孩子的身上,可以找到一些熟悉的身影,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我們何嘗不是這群孩子的一員。或許他們還不是什麼大球星,但卻是擁有樸實生命力的一群明星孩子。
by 敬堯
- Jun 07 Sat 2008 11:58
公共電話--可尚
挺心疼,覺得它陪我渡過上一部紀錄片「賽鴿風雲」的整個拍片過程,對它充滿感情。但不得已,還是換了一隻新的白色手機。
漂漂亮亮的彩色螢幕;可以拍照;還有一大堆我從來不會去用的功能。對我來說,沒差。手機就是拿來接電話打電話和儲存電話號碼的一個隨身物品。
放進每次拍片隨身攜帶的腰包,下花蓮拍片去…
我有一隻新手機的事,很快就被啟文發現了,它毫不猶豫一把拿去,熟練地按到遊戲功能,玩起〝城市賽車〞的遊戲。它專心地打,我好奇地看。手機裡盯盯咚咚的聲音挺好聽,看他一關一關地打,彷彿這個世界只剩下他和手機的關係…
過不久,啟文的弟弟啟明也要打,兩個人拌起嘴來,開始輪流比賽。
第二天,這支新手機開始在其他棒球隊小朋友手裡傳來傳去,有時候想打電話,才發現手機不在身上,費一番功夫才能找到在誰那兒,誰正在挑戰誰的紀錄…
很有趣,小朋友比我懂它。
透過他們,我才開始會玩裡面的遊戲,開始習慣用它聽音樂,改變鈴聲,照相,設鬧鐘,錄音,傳簡訊…在他們手中,無生命的電話像是一個新鮮的大玩具,有意思了起來…
有時候會接到陌生人的來電說找某某某,一開始不明瞭,後來才知道是棒球隊員的家長或朋友,他們的手機上顯示了我的號碼,找他們,順著這個號碼找也找得到…我好像打開了一扇偷窺小朋友人際世界的窗,有點不好意思,但又喜歡把手機拿給他們,看他們偷偷講電話的樣子…
漸漸的,我的新手機變成公用電話。
我一直不會忘記凱文在嘉義全國賽時,第一場球賽結束後用這支手機打給台北媽媽和花蓮阿媽報佳音的神情,好親密,好需要,好溫暖…
我突然開始也對這隻手機有割捨不開的情感。
這支白色手機,在畢業典禮後,拍攝期的最後一週,和阿偉啟文育軒孟旋去溪裡游泳那天掉到水裡,完全地壞了,不管用吹風機怎麼吹,就是壞了。
回到台北,我又換了一支全新手機。
壞掉的手機,現在静静地躺在抽屜裡。
〝城市賽車〞的最高分紀錄,將由育軒永遠保持下去…
by 可尚
- Jun 07 Sat 2008 00:30
即將見到傳說中的人物--後期製片
何時才能見到你們的盧山真面目??
從去年的現在,我開始參與了艱難的野球孩子後製工作,
面對兩位龜毛導演、300卷不時會出問題的拍攝帶、偶爾就鬧脾氣的器材設備、因後製時間拖太長苦不堪言的協力廠商、還有公視三不五時"關心"進度的電話,居然就這樣也過了一年....
我想,我應該是所有人裡面,從頭到尾看過這支片最多次的一個人(導演們應該都是一直看片段,一口氣看完的次數應該還是我最勝),
不過不是我要老王賣瓜,在看了不下二三十遍之後,我真心的覺得我並沒有"看得好煩"的感覺,而且還有愈看愈好看的感受.
也許是因為對片子有感情,不過我想最大的因素是因為愈來愈認識片子裡面的角色,
每多看一次,就會看到不同的細節,每次也都會覺得很可愛、很好笑....
野球孩子裡的主角們,我從來沒有見過他們本人,
一開始,對我來說,所有的人都黑黑的平頭小鬼,根本認不出來誰是誰,到現在我只聽聲音也能知道誰是誰,
和一群從來沒有見過面的人相處了一年的時間,真是一種奇妙的經驗。
想到不久後我可能會看到這些人的真面目,我居然有點像是要見到認識很久,卻沒有見過面的網友一樣,有點緊張....
前幾天,我打電話邀請教練帶小朋友來看電影,
當電話接通,和教練開始講話的時候,有種奇怪的感覺出現了,
一個非常熟悉口音的人,(基本上他在片子裡講些什麼我都快會背了),突然講出一些不是對白的話,而且還是正在和我對話,真的是------超級詭異!!!
前不久,我也才第一次看到拍攝前去訪問小朋友的片段,已經看慣片子裡他們的我,
看到他們二年前居然還那麼小!!(就是小孩子~~~~)
這時候我居然有種媽媽看到孩子長大的心情出現!!!!!
兩位導演的話裡都感性的表達拍攝本片時這群野球孩子帶給他們的一些感動和想法,
但我想對這群野球孩子說的是:如果說比起看到梁朝偉、金城武還是王建民,我更想看到你們本人啊!!!!!6/22那天,不知道可以不可找你們簽個名~~~
by 廷儀
- Jun 04 Wed 2008 10:10
我們是一個team--可尚
我是個很喜歡看棒球比賽的人。
棒球這個運動的技術之精妙;對決之精采;氣運的流轉;數字的魔力。總是讓人願意拋開一切,完全把生命中三小時放心地交給球賽…
拍棒球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們都很熟悉轉播語言,偏偏某種驕傲的使命感逼得你想要更貼近角色,傳遞更細節屬於角色的氣息,但觀眾看球賽這個層面還是要顧,紀錄片又沒有足夠的經費資源大張旗鼓調度,於是左思右想,我們自以為縝密地調動了六台攝影機,六名攝影師,三組錄音team,選擇了一些有別於轉播的邏輯,想辦法面面俱到,大家躍躍欲試…
一切都好。就是沒辦法專心看球賽。
這個問題還蠻傷人的。
一個懸念幾乎是到剪街完成時才獲得解答。
我們跟孩子一起吃喝拉撒睡,跟孩子甚至孩子的老師家長一起面對一關又一關的挑戰,一起備賽,一起緊張,一起等待,最後,卻只能盯著攝影機某個特定角度的觀景窗,卻不能好好看球賽!
真傷人。發生了什麼事,進行到哪兒,都像是拼圖一樣,每一機有一塊,沒拼起來,很多事不懂。
後來想想,球員的心情也是一樣吧。
每個人都專注在自己當下那個角色,執行那個指令,投那顆球,滑那個壘…
沒有全貌,只有當下那個我是屬於這個team的責任感或榮譽心吧…一種投入其中完成一場球賽其中某個角色的存在感。
我們的拍攝,也是這個team的一部份,一起完成拼圖的一塊…
心情上好過一點,但我還是沒有被滿足喜歡看現場球賽的慾望,怎麼辦?
有一天,富源還沒上場,在場邊觀戰,原本預定的任務是要拍攝孩子觀察敵情的窸窸窣窣或教練的耳提面命。
孩子的歡呼聲歌聲感染了我們…
我決定放下攝影機,享受一起看球的快樂。
這一刻,我們都是野球孩子。
by 可尚
- Jun 03 Tue 2008 11:31
嚴厲外衣下的溫暖心--可尚
因為他真的很像典型律己甚嚴;決不寬貸的棒球隊教練。
如果真是那樣也還OK,但某些時候,偏偏他又會跑出過人的原住民使命感或教育下一代的光環,從一個活生生的人,又一下變成神。
要不怕他,要沒有距離感,真難。
拍攝期很長,自然有許多聊天閒扯的機會。
大部份時候,我們也都基於拍攝上的需求或配合來聊,偶而加一點最近觀察棒球隊狀況的膚淺見解,或昨晚又去誰家喝了什麼酒,喝了多少酒,吃了什麼好料等等閑扯,以掩飾內心怕他,或怕干擾他帶球隊的種種不安。
他真的很ㄍㄧㄥ,即使在酒酣耳熱,氣氛鬆軟的時刻,他還是滿嘴的棒球經;教育經。即使在球隊贏球後,理應放鬆的時刻,還是一樣很有紀律地辦慶祝會,辦檢討會,很有紀律地辦親子運動會…說是要提升家長對孩子的了解,讓棒球隊的孩子因球隊的凝聚力,一起成長…
我都懂,理解,也由衷感佩。
但就是怕他。
這樣子過了很久,我一直對這樣的關係不自在。
回台北想了很久,覺得原因可能出在我猜想教練以為我是要拍一部教育勵志意味濃厚的原住民棒球隊奮鬥紀錄片,因而在某個程度上意識攝影機存在而表現…但事實是我對政治正確的東西,沒有什麼興趣。
這樣的落差,潛意識讓我有反感,或讓我拍攝行為不得不偷偷摸摸拍孩子的私密生活或無法爽快地放膽不理會棒球隊行程,拍自己想切入的部份…以致於兩邊一直在不同頻道中溝通,距離感就出來了…
自己揣想著,這次下花蓮要當面說個明白,也才能像朋友一樣對話。
棒球場邊,我一字一句地對教練陳述我對這部紀錄片的想法。
很意外地,教練點點頭,微笑。說他都知道阿…
我有點見獵心喜,開始用比較不客氣的語調聊,想拉近兩人的距離。
「教練阿,我有時候說真的,覺得你像神經病。把時間全部都給了這一群小朋友,他們也有自己的家庭阿,每一個家庭都有他們自己一套教育邏輯嘛…你為什麼不多陪自己的小孩,老婆,經營自己的家…有時候這樣的熱忱也不一定是正確的阿…也會吃力不討好阿…」我自顧自一股腦發洩我反集體化或我反威權的心情,滔滔不絕。
教練聽了,沈默半晌,沒說話。
正當我在想,完了,逾矩了的時候。
教練開口了,靜靜地看著正練球的孩子說:「我從年輕開始讀聖經,聖經裡有幾個人物,為了信念忍受一切,我要當那樣的人。唐吉柯德也是…你們也是…」
我的腦理突然嗡嗡叫…
他不是我想的媒體性格這件事,他居然是真的…真的是死心塌地的為自己的信念任性而戰…他才是真的改革派!我雖然沒有興趣在片中放大這一塊…但面對一個為此奉獻生命時光的人…我大概可以料想要他放下姿態有多困難了。
那天之後,我不太談這一類的問題,只是靜靜觀察。
果然,整整一年。我幾乎沒有看過任何他對孩子和顏悅色的一面。
他用他的方法做事,沒有掌聲也繼續做…
回過來想想,這些孩子的美好討人喜歡惹人疼,在某個程度上,不得不承認和教練嚴厲外衣下那顆不表露的溫暖的心,有很大的鏈結…
至今,我還是怕教練,但我總沒法忘記,他緊盯著孩子不放鬆的眼神…
by 可尚
- Jun 02 Mon 2008 23:31
打寶特瓶蓋長大的孩子--可尚
跟這群孩子相處久了,也感染了他們的習慣動作。
揮棒;對著空氣假裝揮棒。
下課時;走路時;打掃時;吃完飯;睡覺前;即使在水裡,也不放過…
隨著揮擊帥氣的姿勢,口中喃喃自語配音效。
每揮一次,完成一次美好幻想。
想起小時後在田徑隊練百米起跑動作的時光。
起跑動作很單純,記一次就會。但再怎麼簡單的步伐計算,身體角度和施力角度,就是可以讓自己玩好幾年。隨便在哪兒,只要看到地上有線,便著了魔似地就起跑位置,然後開始幻想槍身響起瞬間的爆發;加速;超越對手;壓線;拿金牌;為校爭光;女同學的掌聲云云…
孩子都一樣。
隊長阿偉為了滿足自己每天回家在院子揮棒的樂趣,把阿嬷回收的寶特瓶蓋全都蒐集起來,沒事就拿細竹竿狂揮,久了,打出心得,慢慢地竟也變成大家的嗜好。
空揮變成打寶特瓶蓋。一樣下課時;打掃時;吃完飯;即使在水裡,也不放過…
甚至,連負責投寶特瓶蓋的投手,也發展出各式各樣的球種,變速球;下沉球;上飄球;和亂七八糟飛的蝴蝶球。
這群孩子開始分隊,畫壘包,比賽。玩得不亦樂乎…比打真的棒球還認真…
竹竿打到寶特瓶蓋的聲音很刺耳,卻是這群孩子可以消磨所有時間,不分日夜最快樂的事。
在旁邊看久了,自然也有點躍躍欲試的衝動。
硬是主動要跟他們交手,煞有介事瞄準了老半天,瓶蓋倏地飛來,卻怎麼就是打不到…怎們可能?揮空的事實卻屢試不爽。
換來的陣陣訕笑,和打敗大人的快意眼神令人印象深刻。即使到現在,偶而還是會對著空氣假揮,有一種將來有一天在你們面前,狠狠對瓶蓋刺耳一擊,證明自己一樣厲害的幼稚想法。
看到這張去年野球孩子在操場上日復一日揮擊的照片。
突然覺得有A-Rod上身的樣子。
誰知道?A-Rod小時後,又是打什麼長大的?
by 可尚
- Jun 02 Mon 2008 10:29
被剪掉的片段--第四彈 小朋友就是小朋友
- Jun 01 Sun 2008 10:23
被剪掉的片段--第三彈 遠征日本
- May 31 Sat 2008 10:22
被剪掉的片段--第二彈 十歲阿兵哥
當個好球員可沒那麼容易的咧!!
- May 30 Fri 2008 17:32
開拍前的片段
如果有看片的人,
一定會發現,從二年前到現在,
小朋友都長大了咧.....
- May 30 Fri 2008 16:52
只有這裡看得到~~~~~被剪掉的片段大集合--第一彈--我們要拿冠軍回來!!
野球孩子拍攝一年,
拍攝素材足足有300卷之多,總共86分鐘的片子,可見有多少好料只好忍痛剪掉~~
我們特地為了各位客倌準備精采片段,
給大家聞香之外,又不會影響到看電影的樂趣.
之後將會定期推出,請各位千萬不要錯過!!!!
- May 30 Fri 2008 15:44
催票催票!告急告急!!大家加油!!!....呼拉嘎monkey!!!
- May 29 Thu 2008 15:51
預告片先發先看
預告片出爐了!!
- May 29 Thu 2008 13:06
在攝影機身後的守候(中)-敬堯

在攝影機後面,拍攝這群孩子最大的焦慮是:自己的不夠感性,常常無法去感應孩子所要傳達的訊息。
<野球孩子>拍攝的難題不在於技術上的掌控,更困難的是拍攝心態的調整,或者是說理性與感性之間的掙扎,而感性成為最大的門檻。
記得拿起攝影機時,最常懸宕腦中的疑惑是:我在拍誰?我為什麼要拍他?我在拍他的什麼?我有拍到嗎?…我把這孩子拍得忠實而誠懇嗎?
這群孩子跟每個人的小時候一樣,他們有些單純天真,常常平凡又簡單。打棒球對他們來說,除了好玩有趣,最重要的是:可以和大家在一起,一塊打棒球。這般簡單的需求,雖然他們不會說出口,但是你會從孩子身上讀得出來。
記得這群孩子下課、放學最常做的事,就是三五朋友,把竹竿當球棒,把瓶蓋當棒球,在院子裡就這樣玩了起來。每個人都想參與,每個人也都有他自己的位置,打的、投的、守的、旁邊乾瞪眼的,這樣習以為常的風景不就是童年時光最在乎的事嗎?
攝影機守候著這群孩子的生活、棒球,然後有一些不太平凡的生命片段被幸運地用影像的方式留了下來,展現最原始生命骨子裡的熱血,所以有了< 野球孩子>。
by 敬堯